今天(4月22日)是“世界地球日”,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与蚂蚁集团启动战略合作:由蚂蚁集团在三年内再捐资1亿元,通过公益项目“蚂蚁森林”支持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治理。这1亿元将用于当地林草生态的修复保护、沙化土地的治理,为助力科技兴林、林草产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注入更多活力。
蚂蚁森林春种现场
上午,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举行的“蚂蚁森林春种活动”中,蚂蚁集团捐资支持的首批4万多棵沙地云杉,由全国关心支持“蚂蚁森林”的百余名各方代表亲手启动种植。来到现场参与种植的人群中,有不少蚂蚁森林的老朋友。
【资料图】
有趣的是,这些“老朋友”,不少都是第一次见面。
蚂蚁森林的工作人员解释,从网友在手机上收集能量,申请种植一棵树开始,要经历企业捐资、专家评审、公益机构实施造林、造林成果验收等一系列过程。
如果把这整个过程看作一条流动的河,有些人在上游,比如坚持低碳生活、积攒绿色能量,用手机种下2000多棵树的“低碳达人”刘双明;
有些人在中游,比如通过种植花棒,把沙漠变成花海的“花棒大叔”梁存新;
有些人在下游,比如为网友们“数树”,确保每棵树种下还种好的验收员祝雁俊。
他们的生活、工作都与蚂蚁森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,却从未谋面。
今天,几位蚂蚁森林的“老朋友”,一起种下一片沙地云杉,也是第一次见面。
一场“森林老友记”,发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克什克腾旗分场里。
“每天走够18000步可以获得296克能量、坐公交一次80克、坐地铁54克……”通过把每项低碳行为能兑换多少克能量背得滚瓜烂熟,爱种树的车间主任刘双明,在蚂蚁森林里解锁了2000多个环保证书,几乎涵盖了蚂蚁森林所有树种和保护地,也把低碳环保的认知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。
刘双明把手机上的树,种到了线下
2017年春天,梁存新亲手种下了蚂蚁森林的第一株花棒。凭着勤奋好学,他种的花棒在沙漠中长势喜人,被成功验收,他也因此拿到了种植劳动补贴。今天,老梁把一袋花棒种子从阿拉善带到克什克腾旗,送给现场的朋友们——这些种子是他和乡亲们几年努力的见证。
过去几年,祝雁俊和同事们负责蚂蚁森林造林项目的审计验收,足迹遍布青海海东、内蒙古鄂尔多斯,甘肃民勤、河北承德、云南云龙等地。在早秋的戈壁滩,午后的太阳依旧很毒,为了防晒,这位98年的姑娘会把自己裹得很严实,“但伸出来‘数树’的手指,还会被晒得黢黑”。
“现场数树”的祝雁俊
除了在“住”在蚂蚁森林这条“河”的上下游,跟每一颗树产生联系的老友们,森林老友记现场还来了一位“住”在天上的“眼睛”—— 用卫星给蚂蚁森林“检查作业”的数据科学家——张弓博士。
卫星,让张弓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:所谓帮大家检查蚂蚁森林的作业,其实是把人们最关心的信息,以最真实、最全景、最及时的方式展现出来。
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,卫星让地上的人,也能站在很高的位置看见。
蚂蚁森林2号林 梭梭种植前后对比
除了从太空中用全景展现这条“河流”,周轶君选择走进这条河流里,用自己的身心感受每一个“水分子”,并用一部纪录片,将“碳”相关的概念和目前生态环境经历的危机,“可视化、讲清楚、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”。
“大家所有的期待,都是与自然之间一种基于信任的关系,正如种植这件事的本质。所以当你融入到大自然里面,当你真摸到土壤的时候,这种感觉就特别踏实”,周轶君说。
绿色北疆共建林落地赤峰克什克腾旗
活动现场,内蒙古林草局将一面写有“人人贡献一点能量,棵棵守候一方绿色”的锦旗,正式授予支持参与“蚂蚁森林”的社会各界代表。
而由这“蚂蚁森林的朋友们”亲手种下的沙地云杉,正是源自于全国3400多万名网友在今年植树节期间,用日常低碳生活积累的“绿色能量”,通过超1亿人次的线上“浇水”汇聚而成的。这片“绿色北疆共建林”在“世界地球日”当天,正式成为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的一部分。
蚂蚁森林的七年,积累了一组庞大的数据。每一个具体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。
蚂蚁森林网友聊到为什么要坚持低碳
这些“老朋友”来自全国各地,却因蚂蚁森林“链接”在一起。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,汇成了属于全社会的蚂蚁森林。
关键词: